7月24日,在由中国医院协会主办的2020中国医院院长论坛暨中国医院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经验交流会上,抚矿总医院喜获“中国医院科学抗疫先进医疗队”荣誉称号,选送先进事迹《我热爱,故我在》被评为“中国医院科学抗疫优秀事迹”!
2020年4月,中国医院协会和健康界联合,面向全国医疗机构疫情防控中的医院、医疗队、医务工作者等开展了“2020中国医院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征集活动”。活动共收到238家单位,2433份案例,经专家评议,中国医院科学抗疫先进医疗队共有63家单位获选,抚矿总医院位列之一,这既是对医院抗疫工作的认可与肯定,也是对医院在卫生健康事业中做出的贡献的褒奖和赞扬,更是医院在未来工作中不断进取的源源动力。
抚矿总医院是拥有113年历史的三级甲等医院,自疫情发生以来,医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全院上下积极行动。在医院党委领导下,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召开数十次疫情防控部署会议,各科室严格贯彻落实,各相关部门加强督导检查,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救治工作。疫情期间,1700余名员工请愿支援武汉,加入抗疫战斗,16名医护工作者主动请缨,先后组成四批援鄂医疗队奔赴武汉一线。无论是奋战在武汉还是总医院的一线的医护人员,都不顾自身安危,英勇逆行,科学施治,无私奉献,彰显了医院医护工作者的大医情怀和崇高的职业精神。
医院事迹材料《我热爱,故我在》喜获“中国医院科学抗疫优秀事迹”,事迹材料原文如下:
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当一名护士。我很实在地告诉对方,因为我没犟过我妈。后来,当我们一次次从死神手里抢回生命,一次次被由衷的感谢,一次次被生命力的顽强所震撼,我对这个职业从赖以谋生的手段转变成了热爱。也就是这种热爱,促使我满腔热血地来到了武汉,并为之奋战了整整55天。此刻,我想说,如果祖国有需要,我依然会奔赴到第一线,倾情奉献,无悔无怨。
——王天竹
我热爱,故我在
——记抚矿总医院急诊急救中心重症室护士王天竹
瞒着家人请战武汉
1月21日,距离庚子鼠年的春节还有三天时间,大街小巷到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氛围,新闻媒体却不断传来湖北武汉等地发生新冠肺炎疫情的消息。
抚矿总医院急诊急救中心重症室护士王天竹,有着特殊的职业敏感。她在持续关注的时事新闻中隐约感到了疫情的严重和形势的严峻,便提早跟护士长打了招呼,一旦医院需要医护人员驰援武汉,一定要第一时间给她报名,并做好了思想和行动上的准备。
1月25日,大年初一,王天竹下夜班。下午三点,正在睡梦中的王天竹接到护士长的电话,得知驰援武汉的消息后,立刻将早已准备好的资料发给了大科护士长。四点,她接到了入选通知,六点,被紧急召回医院开会,当晚,即确定了第二天驰援武汉的所有事项。
1月26 日,大年初二,当人们还沉浸在阖家团圆的喜庆氛围中时,王天竹却和抚顺市第一批驰援武汉的8名成员一道告别了家乡和亲人,踏上了飞往武汉的航班。
彼时,王天竹并不知道自己是抚顺市驰援武汉医疗团队队中唯一的90后,更不知道自己是团队中最小的一员。她只想尽可能多瞒上父母一些时日,少让他们担心才好;她也好想跟男朋友说句抱歉,定好领结婚证的日子赶不上了,婚期也可能要延期了……
不管多苦都要坚持下去
到达武汉后,王天竹接受了国家卫健委组织的岗前培训。休息时,王天竹主动为兄弟医院医护人员演示穿脱防护服,并和同事徐晓轩一起,全程陪同兄弟医院同仁逐一练习,还细心指出不足之处,被大家誉为“热心的90后”。经过培训考核,王天竹被分配到武汉市蔡甸区人民医院(江北院区)重症室工作。
虽然在来之前,王天竹就做了心里准备,但是真正走上了临床一线的时候还是很震惊。重症室内的每一个班次都非常忙碌,每一名患者都有多项护理处置,有的患者需要俯卧位通气,特别是遇到很高很重的患者,4个女生要将整个人翻过来真的不容易,有时,一天同一个患者要俯卧位通气2次。
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适应,第二个夜班,王天竹便开始独立接管患者了。
这个夜班,一共有14名患者,其中,有8名患者气管插管,其他人都是高流量吸氧,甚至,还有一台血滤机在转动,每一个患者都连着五六路的输液。
在做好护士工作的同时,她还负责搬挪氧气瓶、处理患者的大小便、扔医疗垃圾等。其中,最大的体力活就是搬运氧气桶。几十斤的氧气桶跟王天竹的身高差不多,且完全是金属的,搬运起来非常吃力。一个患者一个班次有时就需要换3、4个氧气桶。每次值完班,都是满身汗水,浑身酸痛,但她从无怨言。
然而,最令王天竹感到心痛的是,由于所有的患者都是重症,病情变化非常快,可能一个小时前还可以张口吃饭,下一个小时就要插管上机了。每每这时,她恨不得自己长出三头六臂,把所有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都用上,好让患者感受到最专业的护理和最温暖的照顾。
除了忙碌外,王天竹最大的感受就是热和渴了。防护服完完整整的穿好就需要十几分钟,穿好就已经是一身汗了,还要连续工作8小时以上,为了中间可以不上厕所,在上班前的半天,王天竹就不喝水了。这一点,不亲身穿着防护服工作是没有办法感同身受的,常人难以理解。“穿着防护服工作的感觉就好像是我们东北人经常去做的汗蒸,但是需要连续蒸八小时以上并且没有茶水没有雪糕的那种。”王天竹说。
支援武汉的第20天,王天竹所在的重症室已经陆续有病人从重症好转到成功转出。她在日记中写道:第一次觉得再也不见也是值得高兴的事情。送患者们离开重症医学科病区时的那种喜悦真的是无以言表。这些天所有的艰辛,恐惧,疲累在那顷刻间都变得值得。如果有办法可以让武汉人民更快的重获健康,那么我愿意,我愿意付出更多倍的努力和辛苦,多苦都可以,我不怕。
无声的交流 最美的真情
2月1日,王天竹夜班,专门负责两位重症患者的全部护理工作。
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细心的王天竹从患者的目光中读出了担心和焦虑。转回身,回到处置台,她在一张纸板上写下了“别怕!!!有事敲床叫我,我一直在!”用这种方式安抚重症患者,与他们进行着无声的交流。
此后,在每一天的工作中,王天竹都会写下“ 这场战疫,我们一定能赢!”“加油,最后的胜利是属于我们的”等一张张写满关切、安慰、鼓励话语的信息卡,为患者鼓劲打气,给予他们心灵上的关爱。
考虑到有些年纪大的患者可能不太会说普通话,也听不懂,王天竹同样靠文字来表达意思。也因此,王天竹被誉为“最贴心的天使”。
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王天竹心有所感、行有所为,在思想汇报中写道:“经过一周的工作,我更直观地看到了共产党人的责任和担当。党支部迅速分配任务,要求作为党员积极带头,勇于担当,冲到抗战的最前线。虽然我现在还不是共产党员,但我一定会向党员前辈学习,以人民利益为先,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得知被批准火线入党的那一刻,王天竹非常激动,她说:灾难无情,人有情。不仅仅是我,每一个人都为抗击疫情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不过大家角度不同,分工不同。今后我会更加努力,不惧艰辛,希望我们所有人都可以早日平安的回家,武汉可以早日恢复繁荣美丽。
从1月26日到3月20日,整整55天。这55天的坚守,王天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对职业的热爱,并将爱和希望留在了武汉这座英雄城市。
一场疫情让我们看到医者二字
他们是战士 是英雄 是脊梁
我们也无数次的感慨一袭白衣
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
能让他们不惧生死救死扶伤
不止是为疫情而战医者奉献
是永远的使命责任
无论是疫情防控,还是复工复诊
抚矿总医院的白衣天使始终
勇于担当、不负使命、一往无前
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