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终于做到床等人了,武汉的春天真的来了 ……"
但纵容春风十里,也不如你!你就是华润健康驰援湖北医疗队!
你们是专业的急救团队
2月28日,雷神山A3病区,两名患者出院。其中一名患者是危重患者,是病区内唯一一名上呼吸机的病人。病人入院时,情况危急。抚矿总医院李兆群第一时间研究患者病情,决定给予患者无创呼吸机通气治疗。在由李兆群、庞立娟、张春雨、朱楠楠和孟娜组成的5人专业急救团队的努力下,患者转危为安,成功出院。
5人专业急救团队在治疗其他患者的基础上,全面接管上呼吸机的危重患者,重点围绕这名危重患者开展专项诊治和护理工作。每天,李兆群和庞立娟都会穿着厚厚的防护装备认真查房,同时也给患者精神上的鼓励,随时根据各项参数指标调整治疗方案。因患者身上的仪器线路和呼吸管路较多,给护理工作增加了很多困难,但是由张春雨、朱楠楠、孟娜组成的护理小组不惧风险考验,做好患者各项治疗和基础护理,每1小时检测一次患者各项参数指标,每4?小时测一次血气分析,忙碌得常常是防护服里面的衣服汗湿后又干,体温烘干后又湿。在做好护理操作的同时,护理团队还给予患者心理护理,使患者能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
李兆群在救治重患的同时,还制定学习计划,边救治患者边培训病区医护人员呼吸机使用及血气分析,结合实例分析指导,促进A3团队整体救治能力的提高。
经过5人专业急救团队的精心治疗,患者各项指标好转脱机,慢慢恢复健康。患者每天患者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到抚矿总医院的医护人员。经过复查,患者2次核酸结果为阴性,肺CT显示病灶吸收明显,符合出院标准。出院时,老人家不断说着谢谢,本已走远准备上车时,忽然又转身走了回来,深深鞠了一躬,用方言说:“我记住了你们每个人的名字,你们是李兆群,庞立娟,张春雨,朱楠楠,孟娜,你们是从抚矿总医院来的救命恩人!”
你们是传递爱心的英雄
辽宁的水果,让患者开胃
日前,郭明义爱心团队为驰援武汉的医务人员捐赠了辽宁的南果梨。阜新矿总院医疗队员张阿玲、王静、马娇在雷神山隔离病房将这份爱温暖传递,为患者送去辽宁特产,患者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满载着爱心、酸酸甜甜的南果梨真的非常好吃,同时也很开胃。想到此刻正饱受病痛折磨的病区患者们也是没有胃口,不怎么爱吃饭,特别是上个班有一名吵着要吃零食的患者,他一定很焦躁。于是,张阿玲、王静、马娇把家乡的特产分送给患者们尝一尝,希望能增加他们的食欲,安抚他们的情绪,送去来自辽宁的温暖。患者亲切地拉着她们的手,眼眶里泪水打着转,不停地对她们说:“你们辛苦了!感谢你们不远千里来帮助我们,还对我们照顾得这么细心,你们都是英雄,谢谢,谢谢……”
看到患者们高兴的神情,张阿玲、王静、马娇心里也特别的温暖。病区有一位上着监护仪的患者,她经常不吃饭,总是说吃不下,也不饿,今天中午她居然起来吃饭了,而且吃的很香。
患者的病情每天都在好转,从开始的烦躁、呼吸不畅、高烧,到现在可以下床散步,拿手机听歌,吐槽电视剧的剧情,开心地微笑,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好!张阿玲、王静、马娇想,礼轻情意重,哪怕能帮到他们一点点,我们的心里也跟他们一样暖。
辽宁的牛奶,让患者开怀
“阿姨,这是来自我家乡的牛奶,请您尝尝辽宁的味道,好好补充营养,养好身体,早日出院。加油!”“谢谢你。你从辽宁抚顺那么远过来,在我们武汉所有人最困难的时候,来支援我们,照顾我们,现在又送给我辽宁的牛奶,真心谢谢你,善良的姑娘,管鑫”。这充满暖暖爱意的一幕,发生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的重症监护室里。洋溢在护士管鑫与患者脸上的笑容,就像是初春的阳光,温暖明媚,驱散冬的阴霾。
管鑫是抚矿总医院急诊重症室的护师,进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重症监护室工作。在全副武装下以及紧张的氛围中,厚重的防护装备一层一层套在身上,体感非常闷热,体力消耗也远超平常。管鑫主要负责为患者配置药液、执行医嘱、通知护士为患者采血、联系专人取血标本等工作。管鑫工作的处置室没有窗户,只有一台空气消毒机。重症室内有二十几名患者。管鑫每天进到处置室就像陀螺一样,不停配液。第一次进去工作半个小时左右,管鑫就累得浑身湿透。因为喘不上气,管鑫感觉恶心头晕、手脚发麻。管鑫咬牙坚持、努力克服困难。很快,管鑫工作起来得心应手,战胜疫情的信心也更强烈了。
2月13日,管鑫所在病房出院了一名患者。管鑫在日记中写道:这是我入病房以来出院的第一名患者,泪水在眼眶打转,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无论我们流多少汗水,多少个夜晚不眠不休都是值得的,只有患者的康复是我最大的心愿!
2月21日,管鑫所在的辽宁医疗队收到了辽宁辉山乳业捐赠的牛奶,可以喝到家乡的牛奶,让管鑫倍感亲切。当看到每箱牛奶上都写着“牛奶是捐的,随便喝。医生是借的,还回来时一个都不能少”时,管鑫感动得哭了。管鑫说看着这温暖的内容,让她觉得身在千里之外也不孤单、不害怕,有家乡人民做自己强大的后盾,一定能战胜疫情,平安回家。于是,管鑫把牛奶与患者分享,让患者可以品尝到辽宁的味道,感受到辽宁的爱。
管鑫说:“看着患者在辽宁医疗队的治疗护理下,逐渐好转,觉得所有的苦累都是值得的。听到患者对我们的感谢,觉得非常骄傲自豪。我为成为一名医护人员骄傲,我为成为一名白衣战士自豪!”
你们是被歌颂的天使
本钢总医院团队所在的雷神山A5病区开诊到现在,一共收治了 32 名患者。2月29日,在接诊的第15天,6名患者治愈出院。剩余患者中发热的已经明显减少,肺CT检查也都呈现较好的状态。
出院的6名患者与医护人员依依惜别:一次又一次的叮嘱,让我们不要在隔离病室停留过久;一声又一声的谢谢,感谢我们多日来的精心治疗、照顾和关爱;一回又一回的邀请,等疫情结束后要好好招待我们……看着这些曾经的患者,想着他们给予医疗队队员的尊重与爱护,本钢总医院团队都被感动包围着。
在封闭的治疗环境下,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受到巨大考验。如何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建立信心,重获健康,是A5病区全体医务人员需要攻克的另一道难题。为此,A5病区主任李铁英,本钢总医院的“铁”主任经常24小时守护在病区,和护理组长佘艳君一起,带领大家开动脑筋想办法。患者活动区的“健康战疫角”也由此诞生。
团队设计了“需求登记本”,患者将需求写在上面,团队尽力帮助解决。记得“需求登记本”挂出的第一天,就有患者留言想吃苹果。当晚,上夜班的队员杨晓婷、王丽便将苹果送到了患者床旁。不仅如此,细心的护理组姐妹们,发现病室和卫生间没有衣架,就采购了大量的粘勾,按照医院6S现场管理的要求,在各个病室和卫生间的墙面上,按规定位置、规定高度、规定间距,统一粘贴。
一分努力,一分收获。17床赵阿姨被雷神山医院A5病区医护人员的敬业精神和仁爱之心感动,她向工作人员要来纸和笔,改编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歌颂天使》,并轻声唱给医护人员听。尽管病着,却并没影响赵阿姨动人歌声的传递。赵阿姨说,“这首歌既是写给A5病区所有医护人员的,也是写给李铁英主任的,感谢他为全病区患者不分昼夜、不顾个人安危的辛勤付出。”
“我看不见你温柔的面孔,却看得见你美丽的眼睛,看得见你善良的心灵,你是人间最美的天使,武汉人民把你歌颂!”这是A5病区一患者改编的《歌颂天使》,歌曲唱响了整个病区。
你们都是多面手
不怕苦不怕累,精心照护患者
抚矿总医院心胸外科护士长杨银凤、儿科重症护士长张苗、急诊重症护士房亚妮在武汉济和医院六病区开展工作,杨银凤任该病区护士长;儿科护士吴海洋、内科护士白玉娇在七病区工作。济和医院老年患者较多,年龄最大的患者为95岁,他们大多体质虚弱,依从性差,为护理工作增添了很大难度。抚矿总医院5名队员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吃苦在前、奋不顾身,把抗击疫情工作作为践行党员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的试金石和磨刀石。
作为济和医院六病区的护士长,杨银凤是眼神犀利的“监督员”。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杨银凤就先逐一检查进出病区的医护人员防护装备是否穿好,检查医护人员每一项工作是否严格按流程进行。杨银凤说细节决定成败,疫情防控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听完夜班护士交班,强调完当日工作重点,杨银凤继续投入工作。杨银凤是根据每日病患重点弹性安排护理工作的“调度员”,是做好物资保障的“协调员”,是关爱护理人员身心健康的“管理员”,还是每日工作量的“统计员”......多重身份让她每日脚步不停歇、电话不离身、记事簿上满是密密麻麻的信息。
张苗在工作中遇到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95岁老人, 子女都不在身边。患者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住院,为什么要戴口罩,不知道医护人员为什么要穿防护服。于是,患者一遍遍下床跑到护士站问张苗,张苗就一次次耐心跟患者解释,然后再一次次搀扶老人回病室,一天下来这样的场景要重复十来次。
房亚妮在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年逾八旬的老人,因为生病被隔离治疗,患者总是不停地找自己的老伴。每一次房亚妮都耐心又温柔地告诉患者:“老奶奶,您要好好休息,戴好口罩,配合治疗,等您病好了就能见到老爷爷了”。吃午饭时,老人家又“闹情绪”不吃饭,房亚妮就像哄小孩似的耐心地哄着老人家,一口口地喂患者吃饭,把同病室的患者都感动得热烈盈眶。
吴海洋工作的七病区有40余名患者,大多是轻中症患者。吴海洋主要负责为患者输液、采血、测血糖、发口服药、送餐等护理工作。勤快的吴海洋细心关爱着护理的每一位患者,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得到病区患者的一致称赞。吴海洋主动添加患者的微信,下班后利用个人时间发微信鼓励患者要积极乐观战胜病魔。一位患者说:“谢谢你,这么老远的来照顾我们,康复出院我做热干面请你吃。”
白玉娇也在七病区工作,在第一个夜班时,遇到一位卧床的老年男性患者,因病导致血块堵住了尿管,尿液无法排出。白玉娇努力用平日所学去解决这个问题。膀胱冲洗、加压尿管、抽吸气囊,最后,尿管终于通畅。刚刚缓解了患者的痛苦,还来不及欢喜,老人家又排便了。白玉娇忙为患者翻身、更换尿不湿、擦拭皮肤、倒尿、处理污染物......几趟下来,浑身早已湿透。
自创手语,解决沟通难题
在驰援武汉之前,沈煤总医院的李双艳、葛君就知道迎接她们的会是一场硬仗,然而现实情况比想象的更艰难。“我们白班的时候中午基本吃不上饭。如果上夜班,也就24小时不吃了。”李双艳说。但她们没有想到,除了辛苦劳累之外,还有很多意料之外的情况。
“我们所在的雷神山医院A11病区最开始有40多名患者,其中有8名卧床患者,是老人院的失能老人。”葛君说。对于这些失能老人,从医疗护理到喂水、喂饭、换尿不湿甚至清理便溺都得她们上手。她们穿着几层防护衣物,往往帮老人们翻个身就折腾出一身汗。
“但最难的还是和老人们的沟通问题。”李双艳说。她们负责的患者中有一名聋哑老人。为了和老人沟通,李双艳、葛君还自创了很多只属于她们和老人之间的独特“手语”。20多天来,她们精心照顾着这名聋哑老人,而老人的状态也越来越好。
“经我和葛君送走出院的患者已有5人。要说幸福来自什么?就来自患者出院时满意的微笑和向我们竖起的大拇指。”李双艳说。
你是全力以赴的党员
萍矿总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黄正明在一次查房时,发现三位患者是一家人。父亲因年龄较大(75岁),并有基础疾病抢救无效去世。母亲治疗后稍微状况好转一些。作为医务人员,黄正明决心一定要挽救这个不幸的家庭。于是黄正明主动找患者多次沟通谈心,努力减轻其思想负担和焦虑情绪,鼓励患者一定要积极配合治疗,并且给患者分析现有的技术水平。患者得到了莫大的鼓励,战胜疾病的信心更加坚定了。黄正明在那天的工作日志中写道:病魔对待这家人太残忍了,我一定要全力以赴。又一次,黄正明在查房时,发现一位患者腹痛难忍、恶心呕吐。看着一脸痛苦的患者,黄正明赶紧一边给患者做体格检查,一边结合自己30年的工作经验,审慎全面进行判断。检查到腹部较软,右肾区有明显的压痛,黄正明迅速得出肾绞痛的判断,给予了患者对症治疗。半个小时后,患者腹痛明显减轻,状态得到极大好转。面对着患者“你们真行,你们江西医疗队真行!”的表扬,黄正明谦虚的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请相信你们自己,也相信我们。”
你是细心的杨弟弟
杨承国是铁煤总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副主任医师。他于2月9日驰援湖北武汉,奔赴抗击新冠肺炎的第一线。杨承国有一名患者姓杨。在接受隔离治疗的前几天,杨姐非常焦虑,不配合治疗。管床医生杨承国了解了杨姐的情况后及时对杨姐进行心理疏导。“因为你的疾病有很强的传染性,社区对孩子们的隔离是在保护他们,怕他们失去最佳诊治时机,也是对你们家庭负责任的表现,你要理解和支持,毕竟孩子们的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杨承国医生的一番耐心解释,就像是一剂灵丹妙药,顿时解除了杨姐的顾虑。杨承国细心诊疗的同时,还经常询问杨姐孩子的情况,这样杨姐非常感动。渐渐地,杨承国成了杨姐心目中的“杨弟弟”,杨承国也称杨姐为本家姐姐。
由于治疗措施得当,加上患者全力配合,杨姐的病情很快有了明显好转,核酸检测三次阴性,CT、血液检查等各项指标也恢复了正常。杨姐别提多开心了,想办法要感谢杨承国。他说:“战胜病魔,你能回归家庭、照顾孩子,享受一家人的天伦之乐是医护人员最希望看到的结果,我们只是做了自己份内的事情。”杨姐的眼睛湿润了……
你是被偷拍的帅小伙
又是一个前夜的班次,正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战斗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阜新矿总医院刘丹舟,接班后习惯性地在电脑前翻看患者的病程记录及化验、检查结果。了解了基本病情后,更换口罩,穿上防护服,戴好手套、护目镜、面屏的他通过缓冲间进入隔离病房。
和往常一样,刘丹舟先查看危重的病人,记录和调整相关的机器参数。在即将查看完危重病人时,一名护士突然跑过来急切地对刘丹舟说,一名老年患者如厕后因眩晕摔倒,患者仍因后坠力量太大而使头部碰触硬物,现在伤口正在渗血。刘丹舟听后立即赶去查看。
老人正躺在病床上,头下的枕巾可见斑斑血迹。刘丹舟通过与老人交谈得知她曾经有过晕厥的病史,这次可能是因体位性的低血压造成。和患者沟通后,刘丹舟剪除了患者部分的头发,见伤口呈不规则状,并且污染,可见颅骨。
刘丹舟准备进行伤口的清创缝合。局部麻醉后,护目镜和面屏已经起雾,在这种状态下进行精细的清创及缝合,刘丹舟还真是第一次。患者很配合,操作完成后,老人扶着床头坐起来说“刘医生,谢谢你在这种情况下为我及时缝合。”当看见刘丹舟正仔细地收拾麻醉药瓶和针线时,老人又叮嘱到:“要小心噢,不要划破了手呀!”刘丹舟明白,这是患者发自内心的感谢。
第二天,刘丹舟再次为那位患者换药的时候,没想到竟然还被隔壁床的大姐给“偷拍”了,这位大姐还在视频里不断地为刘丹舟点赞。能得到患者认可,刘丹舟感到特别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