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我自己也是一个心脏病患者,我才要更加努力,让更多的患者拥有一颗健康的心脏,获得生命的动力。”“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抚矿总医院心血管内科心内二病房主任董志,从执业那天起,就励志做新时代的“心”医生,守护患者“心”健康。
董志:抚矿总医院心血管内科心内二病房主任、主任医师,中国医科大学及锦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从荣获抚顺市五一劳动奖章、到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再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董志一路走来始终初心如磐。
开心穿上一身白衣
暖心润心
“你好啊,今天感觉怎么样?”带着大家熟悉的笑容,董志精神抖擞地走进了病房。穿着白大褂的董志温和得犹如邻家大哥。根据6床的病情,他如数家珍般调整着治疗方案:“高血压累及心脏主要表现为血管堵出现心梗,心脏肥厚导致心衰,目前,你的症状并不明显,先把血压降下来,要保证情绪稳定,再做个心脏彩超……”身后的研究生,飞快地做着记录。查房,看片,讨论病情,这是例行“早课”。“患者的心理状态很重要,每日早上进病房查房之前,我总是跟自己说保持微笑,要为患者传递信心。”董志坦言,几十年如一日的例行工作不轻松,但是你可以选择开心面对,让自己的一身白衣如春风般温暖患者心田。
用心锻造一双巧手
竭力护心
导管室内,一根比头发丝还细的导丝,在董志的手中缓缓推进,很快到达了患者的心脏位置。患者右侧冠状动脉血管中段堵塞。通过X光造影,可以清晰看到,导丝前方血管出现了一条“断头路”,手术来到了最艰难的环节。董志全神贯注,根据导丝头端的阻力反馈,一点点调整方向,判断路线。20分钟后,导丝终于穿过“断头路”。在导丝指引下,置入球囊扩张血管,两枚支架顺利抵达“目的地”。堵塞的血管,瞬间畅通!这样的冠脉介入手术,董志每年要做300多台。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这样的手术,只有一次机会。我们能做的,只有竭尽全力、放手一搏。”董志说。
费心生出一头白发
“心”生勋章
刚52岁的董志,头发已花白。他笑笑说:“头发白了,染染就行,患者的病不能等。”董志努力创新、学习实践各种先进技术,让患者重获“心”生。
作为负责人之一,董志统筹完成心源性卒中防治基地和抚顺市首家国家级房颤中心建设。
董志带领团队在抚顺市率先开展了卵圆孔未闭封堵、房间隔及室间隔缺损封堵、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成形术等先心病的介入治疗;开展的房颤射频消融手术、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手术、左心耳封堵手术等国内前沿的介入治疗,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开展床旁临时起搏器植入术、右心导管术、起搏器随访与程控等先进技术。
一位年轻患者,反复出现脑栓塞,董志实施了房颤射频消融手术及左心耳封堵手术“一站式”治疗,患者痊愈。近日,董志为“阵发性房颤”中年患者开展了心腔内超声心动图(ICE)辅助下射频消融术。患者出院时,眼含泪水紧紧握着董主任的手,激动的说,“谢谢您,董主任,谢谢您给了第二次健康的生命,让我又能重新支撑起我的家庭。”
秉承救死扶伤的真心
带来“心”希望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护佑健康就是我的初心使命,患者的安康就是我工作的不竭动力。”董志秉承着一颗救死扶伤的真心,悉心钻研,不断提升,为患者带来“心”希望。
作为辽宁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与细胞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第二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孕产期母儿心脏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抚顺市心血管内科专业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市医学会心血管分会的副主委,董志潜心投入,助力区域诊疗水平提升。
董志系统钻研专业知识,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表论文《辽宁西部地区农村人群体质指数和腰围对高血压发病相关性流行病学研究》,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辽宁省内空白。近年来获得抚顺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抚顺市政府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抚顺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多个奖项。
一次,医院收治了一名患者,胸口压榨性疼痛、心跳加快,这些症状都指向可能患有心梗。但检查后发现,血管并没有堵塞,甲状腺激素指标高。“这种症状很少见,患者到底是啥病呢?”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董志说了一句:“会不会是甲状腺激素指标高引起的心肌病?”照着这个方向再检查,果不其然。“还得是你啊!”科室中的医生禁不住拍手叫好。
想对医生们说:
医学是一门充满了人文和情感的事业,我们强大的内心力量来源于先辈医者的传承,来源于竭尽全力抢救成功后的喜悦,更来源于自己救死扶伤的心。行医之路漫长而艰辛,我们会面临压力,我们会面对挑战,但每一步的努力都将成为守护生命的重要力量。希望所有的医生们,在前行的路上都充满信心和勇气,愿你躬行不辍,医术精进,心怀仁爱,护佑健康。让我们以医者之名,书写人生的华章,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奋斗终身。
内容低质
不看此公众号内容
内容低质
不看此公众号内容